Mermaid of Suzhou River
老实和不老实的讲,我没看懂。
这是一部我看完了之后,完全没有弄清虚实真假的片。我甚至拿出了纸笔,用了一个理科生的方法开始推导演算到底是什么鬼。
《苏州河》,又是一部禁片,又是一种风格独具。连着看了两部禁片,我感觉发现了新天地,以致我准备打上一个“禁片”的标签,有计划的看看原本那些不想让我看到的世界。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像马达那样找我吗?
–会啊。
–会一直找吗?
–会啊。
–会一直找到死吗?
–会啊。
–你撒谎。
以上对话分别出现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然而这也只是全篇设计中最显而易见的一处呼应,其余类似的呼应处应接不暇,细思极恐,处处伏笔,让人想到了什么,却怎么也想不明白。甚至我曾觉得只有超灵异—人鬼情未了大概才能给这一切一个合理解释。
特意看了职员表的摄影,没有记住名字,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是—全篇摄影只此一人。我想所有在开篇最奇怪的疑虑和焦点最先也都集中在那个只有第一人称内心旁白和视角,但全片从头至尾却未曾露脸的“我”。“我的摄影机从不撒谎”这是片中的我一句重要旁白,看似淡写,也确十分玩味。“我”的职业为摄影师,全片几乎都是以“我”的眼睛为第一视角进行观察陈述,这也解释了为何全片都以摇镜头组成,未曾有过一个固定的视角,包括那个令人销魂的第一视角热吻。我在想—此处“我的摄影机”是否就是第一人称“我”的眼睛。也许只有用一个摄影手持去拍,才能保证整片风格统一吧。P.S:遥想96年的胶片机分量,我也挺佩服这摄影臂力的,有时候一个长镜头也得有个好几分钟。
“我”这个角色特别值得考究,我一直细细品味着这第一旁白的每一句话,除了上一句“我的摄影机从不撒谎”之外,还有几句也一直在我脑海中反复翻滚。一句忘记出现在了哪里,有句“我也编不下去了”;另一句则是“分手?现在还是做完爱后”。第一句让我瞬间搞不清虚实,对曾经交代过的剧设全都贴上了疑问的标签,所以当出现了美美和牡丹都由周迅一人饰演,并且两个角色都自带神秘色彩—一个跳入苏州河不见踪迹以美人鱼的形态出现在传说中,另一个会心情莫名其妙伤心偶尔会失踪一段又突然出现。这让我根本搞不清楚她们俩究竟是不是一个人,甚至是不是人。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内心和台词的表达,“我”虽然从头未曾谋面,但轮廓和形象逐渐明朗起来。个人觉得“我”便是非常世俗的一个男友的化身。他并不相信世间的真爱,在恋爱中说着那些甜言蜜语的瞎话,甚至更多的驱使于肉欲。可以用标粗体的那句台词概况他——“你撒谎”。撒谎也绝对是本片的一个关键词,最后片末结尾的地方,第一人称的旁白又在声称“我没有撒谎”。但在美美消失了之后,他也没有选择寻找她,或是回到阳台上像以往一样等待美美回来,继续这段爱情。相反“我”的原话是“可是我宁愿一个人闭上眼睛。。。等待下一次的爱情”。
以我之拙见,我想片中“我”的爱情观才是娄烨最想批判的吧,不相信永恒,或者说根本不相信爱情。他不相信马达找寻牡丹一直到死。说到这里,我也有点揪起了心,娄烨笔下真爱的表达方式也太狠了吧,徘徊于生死之间。马达最后一直找到死,这也又呼应了开头从苏州河里打捞出来一对年轻情侣的尸体,其实就是他和牡丹。而在二十四小时便利店出现被找寻到的牡丹,我就觉得玄的惊人。因为,她说了一句“送我回家”。接着马达、牡丹、马达的摩托车便接连从苏州河里打捞出来。——所以他们是开着摩托车进了苏州河?我都曾怀疑找到的牡丹是美美突然消失的时候所扮演的另一个自己的真实角色,直到美美亲自去河边确认了尸体才部分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那句回家,为何最后回到了苏州河?苏州河便是牡丹的家?找到的牡丹是否是马达自己空想出来还是真的找到了还活着的牡丹还是美人鱼化身的牡丹(我越发倾向于这种可能性)?这些都太奥妙了,也许不是导演想表达的重点,或者是特意留给观众思考的天窗。我是久久不能想明白。。。
大概我也俗了,这种不撒谎,甘愿付出一切的爱情,我也不确定我是否还相信着。大概也不信了吧,我也应该被批判。我也疑惑于什么是真爱,就像我几日前问一个已婚同事的问题:“你愿意为了你老婆死吗?” 反复三番,也并给不出分明的答案。无法置评,在这每个人都精于计算利弊得失的浮世,这个问题必然也是不讨喜的。45万也曾经让马达出卖了他的爱情,失去了最爱的牡丹。
我想,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如此这般的爱情了。
愿不曾辜负,情比‘金’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