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花之味
4月是属于花的吧。米花又是什么花?没看之前想到最近的就是爆米花。昨晚看完电影至今没有断断续续在推究为啥是“米花之味”这个抬头。
一部弥漫着淡淡微甜的文艺片,淡的让我想重新反溯一下文艺片的定义,以至于我想写点什么,而且有太多值得写,却又感觉情绪太淡,一条线平平的找不到冲动。淡的也至于故事的戛然而止当时让我出乎意料心里大叫了一声‘啊?’。出了影院,与友人两语三言交流一番下来,也又觉得最后在溶洞中母女双人共舞就是那个最棒的End Point。
大概也是小众电影的缘故,买票的时候就有发现这片只在魔都某些边缘小影院放映,也只排了这么几天的片,想必投资方是很难收回成本了吧,也许从开始就并有在商业上有过打算,我想是这样。开映的上座率也很好的证明了上述猜想。我欣喜的换到了‘皇帝位’,从纯美学的享受角度来说,必须给这部电影的摄影、配乐、制片师傅点个大大的红心,从之前的发行推广来看—不负盛名。从开头的两张特写大脸的相互切换开始,就有意识的开始注意各种布光、机位的选择、镜头的拼接。蒙脸,感觉玩过了摄影、HIFI就不能好好看片了,每次都要考究观察老师傅的各种心思和技巧。配乐也是,BGM响起的时候,总是会有那么一点点分心在细细甄别耳膜上的‘痒’,感叹毕竟霓虹国出品,左右声道的配合、加上真实的现场收音、一切瞬间感觉立体了起来。画一般的云南傣族小镇,成片成片的油菜花地,五颜六色的民族服饰再配上上述种种,就像含在嘴里一颗甜甜的糖,不是瞬间化开,而是慢慢生津,淡淡回味。只说视听上体验,就已经深深的感受到了诚意。
但是,可是,还是,我觉得在表演和剧设上有点太‘淡’了。我不确定是否这是导演的特殊处理,即使是人物思想斗争的高潮部分,一切显得还是那么的平实,笔墨也并没有因此加重一丝一毫,甚至用了大片的留白处理。也许这是高明的处理技巧,也许导演只是想真实的讲一个故事,不愿意加入太多情绪去影响观众的判断。不过,在我看来,还是觉得缺少了一个情感引爆点,不需要歇斯底里,只是能更多烘托,煽动观众的恻隐。在卖鸡蛋的小女孩再次登场,最后外化成耳边不停的请求和拒绝的那个时候,我内心是一直期待着那个点的,可是感觉还是笔墨不够,就一如平常淡淡的划过了。要么是我的点太高了?
留守儿童的题材也非新鲜,能瞬间想起来的就有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但这么贯穿全篇、层出不穷、绵里藏针般的现实主义批判倒真是让我开了眼。我想我已经记不得到底有多少个吐槽点了,或许还有很多点我也并有get到。穿着婚纱西装拜佛结婚、未成年人进入网吧、迷之白马山神、募捐善款分配、直到最后那个‘今日休息’的牌子…太多尬尬的点了,导演也一如既往的’淡‘,他只是陈述,一点都不加任何油盐酱醋。这种‘淡’在处理现实批判上简直亮眼睛,他将是非评判的部分留给了观众,观众可能由于导演的“不作为”,反而更有思考和参与性。但是正如上文所述,在人物情感上的’淡‘的处理,在我看来还是要个引爆点的,它也许不点睛,但是一定会更好的表达人物,让人物更血肉。
一个真实的好故事,我想,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