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忍了很久的好奇,终于找了一个这么略闲的假日,耐下心来,细细品味了一 遍《那时花开》。和着现在这四月的润酥天,这title应是再贴切不过了。
这戏貌似还是高胖子电影处女作(not so sure)。大概是发行时(02年)国民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普遍还不高(个人主观毛估估);或是这片子剪辑太过写意了,导致插叙式的时空、人物相互交织过于分隔(细心的看完一遍,我表示也没有全都融会贯通串成一糖葫芦,还有些许点也并没想明白);亦或是这卿卿我我、缠绵纠结三角恋小爱对发展现代化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毫无正面能量。总之,此片好像没有掀起什么波浪,甚至这些年来也似乎湮没的了无踪迹。若不是矮大紧的节目中得知朴树和迅姐的那一段往事,或许我也就听过算过了。
插播趣闻一则:翻资料时无意发现,原来此片最初发行年份是99年,在审查时被国家电影局尘封了三年,理由是“电影语言不可理解”。咦,好像一般禁片的理由都是反组织或者太黄太暴力,这个好新鲜,电影局阅片无数的审查也理解不能其语言(笑cry)。
不过想来这情况也在情理之中,极度舞台化和戏剧化的布景和剪辑就让我适应了好一会,这是我这个看电影也不算太少的人所意料到的。必须还是要恭维大紧的才气(会的是多),好多细节可以看出他会的好多,也尝试了将各种不同的艺术元素揉和在一起。例如开篇的无声电影效果和字幕,让我想起19世纪那些经典的无声电影(战舰波将金号);又如巨大的肖像广告牌不规则拼凑似是模仿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萨尔瓦多·达利给自己的挚友洛尔卡作肖像的手法(引注);再如塑料模特饰演的吃瓜群众甲乙丙丁——有个镜头甚至是一个真人妹子在电话亭里抱着一个塑料模特男友缠绵悱恻的特写,interesting。。。在我看来也正是这样各种元素多而杂的拼凑在一起才会使得最后有了电影语言不可理解的效果。然而这样也无可厚非,整片看下来所有奇奇怪怪的也并不那么突兀,甚至有些点的篇幅我都觉得给少了——例如片尾某彩色树在麦田里熊熊的燃烧,只是匆匆几秒的镜头,但我感觉那画面的构图和冲击都太美,是那种可以叩击震撼心灵的点睛之意境。我虽只略知一二摄影,然也秒秒钟被点燃,有种赶紧按快门出大片的冲动。双刃剑,当然杂而深的另一个面就是不容易理解了。
颇是感叹99年我还naive的玩着泥巴,这些个大high腕已经在创作如此有趣的玩意儿了。
其实有时挺羡慕北京local电影主人公身上的那种义气和痞气,觉得血性又接地气,特别来劲。这似是北京电影一种特有的韵味——标准的京片子、非常市井化的生活还有那种义薄云天谁也不服的优越感和干劲(你丫……%¥#),想想冯导的那些个耳熟能详的作品瞬间一种浪漫的基调弥漫而生。毕竟大院高干子弟出生,想想也不难理解。也是在大紧的节目中得知,戏中的故事是他自己真实经历改编。想想也真是高层次的三角恋,还能友好地和情敌分时复用一个女朋友,更精彩的是这个女朋友——两个都想要。如此这般的奇女子我觉得应该是找不到比周迅来演能再合适的了,不得不强烈的插播一句——迅姐的表现力真是太好了,当然也美的惊人。我曾经质疑过这个名字,看了此戏之后,我觉得我错了,那种自带的气场、灵气和美如此迷人,所以当她反饰男角的时候就有种盖不住的英气吧。很想看看迅姐其他的作品,我已被吸粉(花痴状)。其余男一和男二的选角也是恰到好处。夏雨的讨喜和表演功力,我就不多赘述了,更重要的是在剧中表现出的那种嫉妒和真爱挺让我感动,作为失利的一方锲而不舍追求真爱,这其实很尴尬也太需要勇气了,我喜欢且钦佩那个不黄色不暴力的聊天电话,那个变换各种身份来追求真爱的高举,亦不惜违背毕业时的诺言,亦算遵守了最后的诺言,最后一起喝下了自杀的毒药。特别喜欢摩天轮上大声喊出来的那句中文“我爱你”——天旋地转的同时,发自肺腑。也许朴树饰演的张扬是旁白(大紧)口(心)中的第三人称,也许也是用情至深以致女主离开便隐居不愿再出门露面(情设)的缘故,也许也是腼腆的朴树不擅表演吧,实际的戏份并不那么多,也显得详略得当。值得一提就是这部戏后,欢子和张扬便走到了一起。后来还是挺扼腕叹息的,他们俩真的是一对才子佳人的组合。不过我这等吃瓜群众还是尊重每个人自己的选择默默祝福好了。戏里戏外表达的情思才是最应该体会和感受的吧。
我想,此片实为高胖子用以纪念属于他的那一段年轻时的刻骨铭心的吧。也不需要经历如电影里一般狗血的三角恋,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那时花开,有自己生命中的那些花儿——“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她身旁
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聊以此文也献给你此刻心里的那个她/他。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想她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她还在开吗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去呀
她们已经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
附实用信息2则:
- 本片剧本全文刊登在《写在墙上的脸》一书中
- 豆瓣远古已注销大神超赞影评一篇《开放在时间之外。》